
一、熟知秋季养生知识
- 慢性支气管炎:秋季是慢性支气管炎高发期,有旧疾复发者和因着凉的新患者。此类病病程较长,有旧疾者要锻炼身体、增强体质、保暖防寒、少食辛辣食物并阶段性戒烟以防复发。正常人也应适当增减衣服,以防受凉致病。
- 哮喘病:秋季冷暖更迭、温差大,哮喘病易复发。这是一种过敏性疾病,患者对湿度、气候变化敏感且适应能力弱,易因上呼吸道感染而诱发。秋季草枯叶落,过敏物质增加,有哮喘病史的人要减少与致敏因素接触,避免发作。
- 肠胃疾病:秋季气温下降,人体受冷刺激后,对原有胃溃疡等胃部疾患者不利。同时,秋季肠胃抵抗能力下降,病菌易乘虚而入,损伤脾胃。有胃病的人要注意腹部保暖,多参加锻炼活动以改善肠胃血液循环,增强对气候的适应能力;定量、定时进食,少吃冷饮和瓜果,避免过热、过硬、过辣食物,以防加重胃疾。
- 热伤风:秋季不少人早添衣服,易患 “热伤风”。“春捂秋冻” 并非一味追求 “凉”,而是要适当加衣,让机体逐渐适应环境,减少伤风感冒的发生。
- 总结:做好秋季养生可摆脱各种疾病。出现疾病要及时就医,秋季是伤风感冒高发季,要警惕这种疾病发生,少吃冷饮,有胃病的人多喝汤并多做户外锻炼。

二、秋天怎么保健最健康
- 锻炼身体:
- 秋冬季节坚持适度体育锻炼,可调养肺气,提高肺脏器官功能,增强各组织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体对寒冷刺激的抵御能力。如进行耐寒锻炼,像冷水浴、冷水洗手面并摩擦按摩等。运动时不要穿太厚,稍有 “冻” 感即可,避免大汗淋漓。老人锻炼要量力而行,注意防受凉,运动前做好充分准备活动以防运动损伤。锻炼后应多吃滋阴、润肺、补液生津的食物。
- 调养起居:
- 防寒保暖:秋季早晚温差大,不要贪凉,夜温低要盖好被褥,日间衣着不宜过厚,适当少穿以提高身体御寒能力。冬季注意衣着保暖,尤其注重足的保暖,但忌暴暖、过度烘烤。外出时注意防寒保温,预防冻疮。
- 环境舒适:保持室内温度湿度适宜,室温 22 – 28 摄氏度,湿度 50% – 60% 左右。保持空气流通、新鲜,燃煤取暖要防止煤气中毒。
- 睡眠充足:秋季应早睡早起,冬季早睡迟起。一般保证 8 – 9 小时睡眠,老人可适当增加。如晚上睡眠不足,可坚持午睡一小时,但睡眠不宜过多。睡眠时注意防寒保暖,忌蒙头入睡,应开小气窗通风。
- 皮肤保养:保持皮肤滋润,科学洗浴。秋初湿热并重,注意皮肤清洁防止感染;秋冬季气候干燥气温低,忌洗浴过勤、水过烫、揉搓过重及浴液碱性太强。浴后可涂擦甘油、止痒霜、润肤露等保持皮肤湿润。

三、秋季饮食需要注意什么
- 补充维生素:从蔬果中可获得各种维生素及矿物质的补充。豆类、根茎类、绿黄色蔬果、海藻类及动物肝脏等都是适合秋季食用的健康食物。
- 补充蛋白质:夏季易流汗,蛋白质分解加速,可多吃奶制品、蛋鱼奶等食物补充流失的蛋白质,尤其适合高温下工作的人。
- 食疗养生:
- 西瓜汁或西瓜皮多量煎服可治急、慢性肾炎和肝病腹水;西瓜翠衣(即西瓜皮)、草决明各 9 克,煎汤代茶饮用可治高血压。
- 常吃苦瓜有清心明目、清热解毒的功用。苦瓜中所含的果胶类胰岛素成分具有降糖消脂作用,凉拌苦瓜适合糖尿病患者。苦瓜果瓤捣烂外敷可治火烫伤。
- 冬瓜味甘,性微寒,可与火腿、海带同煮炖出美味鲜汤。鲜冬瓜捣烂绞汁可治中暑烦渴;鲜冬瓜皮煎浓汤饮服可治肾脏病、心脏病和肝硬化腹水;冬瓜子捣烂开水冲服可治咳嗽多痰。

四、秋季要预防七大疾病
- 心理疾病:秋季受气候和 “悲秋” 情绪影响,患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比率大幅提高。要调节情绪,保持乐观心态,多交流、散步、参加秋游,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。
- 急性胃肠炎:秋季水果丰收,易生熟不分乱食。此时人体消化功能和肠道抗病能力下降,易患肠胃疾病。要注意水果来源卫生,拒绝冷食冷饮,生熟分开,也可用面食、米汤等食物养胃。
- 感冒:秋季是流行感冒高发季,忽冷忽热的气候让人难以适应,免疫系统也难调整。要适当增添衣服,补充水分,少到人流量多的地方,参加户外运动提高抵抗力。
- 口腔溃疡:秋季人易上火,口腔溃疡是常见表现,还可能有鼻子冒火、喉咙痛、发烧等问题。除气候原因外,还与人体激素水平变化有关。要多调理,补充水分,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,减少厚味刺激性食物摄入。
- 皮肤病:秋季是皮肤病高发季,表现为皮肤瘙痒、红肿、疼痛等,大腿、小腿内侧及关节周围常见。皮肤病阵发性发作,持续时间和轻重不一。要注意衣物选择,贴身衣服尽量选纯棉,减少刺激性食物摄入,注意个人卫生。
- 便秘:秋季大便干燥、排泄痛苦常见,老年人用力排便可能引起心脏骤停。要多摄入粗纤维,保持水分,避免久坐,保持愉快心情,定时排便。
- 过敏性鼻炎:秋季天气干燥,空气污染严重,过敏因素增加,过敏源刺激鼻粘膜,过敏性鼻炎发病率高。要从生活细节做起,保持规律生活习惯,多运动,少食肉,少吃刺激性食物。
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本文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