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季是疾病多发的时节,常见的有支气管炎、哮喘病复发,肠胃疾患增多、“热伤风” 等。由于阳气弱阴气长,肠胃抵抗能力下降,病菌易乘虚而入,损伤脾胃,有胃病的人要特别注意腹部保暖。以下是秋季养生的小常识:

一、慎防 “假感冒”
白露时节,支气管哮喘发病率很高,要做好预防工作。此时秋高气爽,是旅游的好时光,但常有游客出现类似 “感冒” 的症状,可能是 “花粉热”。“花粉热” 的发病有两个基本因素:人体体质过敏和接触吸入外界过敏原。此节气养生重点是加强身体锻炼,注意早晚不要受凉,积极预防过敏性疾病。
同时,要防止鼻腔疾病、哮喘病和支气管病的发生。体质过敏引发上述疾病的患者,在饮食调节上要慎重,少吃或不吃鱼虾海腥、生冷炙烩腌菜和辛辣酸咸甘肥的食物。

二、慎防秋季腹泻
秋季腹泻是发生在秋冬季的腹泻病,感冒后常出现拉肚子,大便像水或蛋花汤一样,大多无特殊腥臭味,每天可达十几次。
秋季腹泻是病毒感染所致,罪魁祸首是轮状病毒,潜伏期 1 至 3 天,与饮食无关,主要是卫生习惯不好和外感风凉导致抵抗力下降引起。
饮食应以流质和半流质为主,如奶、米汤、粥等,暂时不吃烂饭或硬饭,避免海鲜、鸡蛋等过敏性食物,不吃生冷、硬、油炸和脂肪多的食物。炖苹果可止泻,因其含有丰富的鞣酸蛋白,有吸附作用。

三、饮食推荐
初秋时节气温较高且干燥,进补应以 “清” 补为主,适合秋季食用的食品有:
- 百合:有补肺、润肺、清心安神、消除疲劳和润燥止咳的作用。
- 山药:补而不滞,不热不燥,适合男女老幼、有病无病、体健体弱的人食用。
- 白扁豆:初秋用白扁豆煮粥或煎汤服,可消暑热、化暑湿、健脾胃、增食欲。
- 藕:生藕能清热生津止渴;熟藕能健脾开胃益血。
- 黄鳝:入秋食鳝,补益力强,对人体血糖有调节作用,可烧鳝段、清炖、炒丝、煮粥等。
- 栗子:有健脾养胃、补肾壮骨的作用。
- 胡桃:能补肾固精、温肺定喘,又能益气养血、润燥润肠。
- 花生:深秋后花生成熟,用鲜花生仁研沫煮汤服或水煮食用,不宜炒吃。
- 红枣:秋食红枣是滋阴润燥、益肺补气的清补食品,与银耳、百合、山药共同煨食效果更好。
- 苦瓜:有清热祛心火,解毒,明目,补气益精的作用。
- 莲藕:味甘性平,有消炎化淤、清热解燥、止咳化痰之功效。
此外,秋季还适合食用梨、荸荠、海蛰、胡萝卜、荠菜、平菇、海带、番茄、兔肉等,进补则适宜用黄芪、人参、沙参、枸杞子、何首乌等。

四、秋季进补首选 “人参”
中医认为秋季是阳消阴长,养生应注意 “养收”,避免元气外泄。燥为秋季主气,养生保健重在去燥养阴补气。参类是秋季进补的首选。
- 人参:具有滋补强壮、大补元气之功效,但体质壮实的人服用后可能会导致闭气、胸闷腹胀等症。
- 红参:性温味甘,经过蒸煮,香味较浓,色呈暗红。长于振奋阳气,适用于气虚及阳虚体弱者,冬天怕冷、阳虚明显者服用效果显著,但无阳虚体征、高血压、阴虚火旺或急性病患者忌用。
- 白参:又称生晒参,加工方法简单,有效成分与红参不同,若要服人参,以选红参为好。红参偏温,白参偏凉,兼咽干燥等阴虚症状者用白参为宜。
- 党参:性平味甘,具有补气养血、和脾胃及生津之功。效与人参相近但作用较弱,在无人参时可代替。人参补气缺补血之功,而党参则气血双补。
- 西洋参:又叫花旗参、洋参、美国人参等。原产地在美国和加拿大,我国临床应用最早且用量最大。补性温和,一年四季皆可应用,有镇静作用,对肺结核、冠心病、热病后气阴两伤有一定疗效,具有较强的养阴益气作用和提高免疫功能作用。
- 太子参:性平味甘,是补气药中的清补之品,具补气生津之功效,常用于久病气阴两亏的病人,补气作用不如人参、党参,生津作用和西洋参类同,可代替西洋参用,尤其适合儿童。
- 沙参:具有滋阴润肺的功效,秋冬季节气候干燥,人们易口干舌燥、咽喉干疼、咳嗽等,以沙参为主组成沙参麦冬汤治疗效果好,可浸水饮用。

由此可见,滋阴降火的西洋参适合更多的人。西洋参补而不燥,可以冲水饮用、煲汤、煮粥、入菜,也可以直接切片含在口中。久病体虚的人士需要进补人参时,首选 “生晒参”。如果病人服用后出现口干舌燥、鼻子出血等症状时,可选择药性偏凉的西洋参。肿瘤病人可以选择 “红参”,若出现 “不受补” 的状况,也可改用西洋参。
温馨提示:食参不能饮茶,茶叶中含有多量鞣酸,会破坏参中的有效成分。参也不要与萝卜同食,中医认为萝卜 “下大气,消谷……” 两者同食,补气与下气正好抵消。
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本文
发表回复